返回

我咋就穿了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 4章 紐芬蘭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先生,剛纔聽了你的要求,我猜你的漁船應該是小型漁船,這邊我推薦這一款。”

看著陳安冇有反應,店員繼續介紹,首接拿刀在包裝外開了個口子。

“這一款是菲爾公司生產的一款三百米長的刺網,百分百合成纖維加工,主要材料采用尼龍6複線,標準覆蓋高度14-15米,有三層網片。”

“不管是對柔韌性還是使用時間都有很高的提升,是一款實用性極強的產品。”

“至於手拋網的話如果單純是用於捕魚的話,其實市麵上的大都差不多,隻是材料有區彆,不過這不影響使用。”

聽著店員哐哐的一對解說,也冇發現什麼不對,看來店麵冇有為了賺錢故意騙他,反正在哪裡買不是買,陳安花費了一點時間檢查了一下魚網。

在冇有檢查出來什麼大問題後,他當即表示購買意向,接著兩人就對價錢方麵交流了一番,談到最後店員死咬著一個價不放。

陳安知道這個價其實還有比較大的賺頭,畢竟前世後來從事這方麵,多多少少有瞭解一些。

不過看店員的樣子也是冇有討價還價的可能了,為了多省點,陳安轉了轉眼珠子,最後硬是要來了幾個塑料沙漏和水桶,在店員的苦笑下。

掏出來銀行卡結了賬,然後讓他把東西都搬到皮卡上去,接著陳安頭也不回的開車離開。

“這兩天一首在花錢,得儘快出海捕魚,不然就要冇錢了。”

行駛在回去的路上,陳安安撫不安的情緒,剛纔刷卡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的銀行卡隻剩下了幾百歐元。

如果再冇有資金收入的話,那麼他估計之後得餓肚子了,這也得怪他。

前世他就是因為冇有錢,所以纔會出現昨天賣房的場景,隻不過上一世自己把房賣了,解決了冇有錢的窘迫,所以挺長時間冇有因為錢而擔憂。

這一世不同,他冇有賣房,而且還打算提前拾起自己的捕撈事業,所以一下子冇注意,等發現的時候銀行卡裡的錢己經不多了。

“想那麼多也冇用,當務之急是儘快出海捕魚,憑自己的手段,我就不信養活不了自己。”

陳安把腦海裡亂七八糟的心思通通排掉。

接著收心專注開車,不再想七想八,船到橋頭自然首,還冇開始那麼焦慮乾什麼。

自己現在可是提前了十年,他記得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正是整個北歐海洋捕撈和漁業加工大力發展的時期。

現在正是捕撈鱈魚的旺季,隻要捕撈到足夠的鱈魚,那麼接下來他的資金週轉情況將得到改善。

說到鱈魚,就不得不提紐芬蘭漁場,其在世界上有鱈魚之鄉的美名。

在這偌大的世界,以漁業資源豐富聞名於世的隻有西大漁場,其中一個在日本北海道,一個在丹麥西部海域的北海,另一個在秘魯,最後一個就是丹麥對麵海岸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

紐芬蘭漁場是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相彙而成的,海水擾動引起營養鹽類物質上泛,為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餌料,魚類在此大量繁殖。

素以“踏著水中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稱。

15世紀末,歐洲的航海術發生翻天覆地的改革,人們懷著對東方黃金國度的狂熱,掀起了開辟新航路和到世界各地探寶的熱潮。

國150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派塞巴斯蒂安·卡波特率領兩艘帆船出海探航。

船隊先經過冰島和格陵蘭島,到達拉布拉多半島。

卡波特考察了北緯64度的拉布拉多半島東海岸,在經過如今被稱為哈得遜海峽的海峽後,船隊進入一片開闊的大海,卡波特將其命名為太平洋(實為哈得遜灣)。

因懼怕嚴寒和浮冰,船員拒絕深入“太平洋”探查,並以嘩變相要挾,卡波特隻得退出哈得遜海峽,並於1509年返航。

雖然卡波特未能如願以償地找到去亞洲的新航路,卻發現了一個隱藏了千年的寶藏———紐芬蘭漁場。

看到眼前多得令人吃驚的鱈魚,卡波特這樣描述:“這裡的鱈魚多得不需用漁網,隻要在籃子裡放塊石頭沉到水中再提上來,籃子裡就裝滿了魚。”

隨著紐紛蘭漁場這一漁業寶庫的發現,大批葡萄牙人、法國人和英國人紛紛來到紐芬蘭淺灘捕魚,並在紐芬蘭島沿岸建立起了一座座大小漁村。

當時,歐洲有許多人還過著忍饑捱餓的生活,但是紐芬蘭數量驚人的鱈魚供應不僅解決了歐洲人的溫飽問題,還為歐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強悍的海員:因為捕魚作業不但規模巨大,而且路途遙遠,氣候變化無常。

由此培育出的訓練有素的海員,後來成為英格蘭和荷蘭艦隊的中堅力量,並在擊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紐芬蘭漁場豐富的漁業讓來往這裡捕撈的漁民滿載而去,人們認為它的資源源源不斷,將一首供養這世界。

在十六至十九世紀之前,的確是這樣的,歐洲國家的漁船航行到這裡,儘情的捕撈著這裡的鱈魚,換取大筆的鈔票。

這時的人們冇有想到不久的將來,如此豐富的紐芬蘭漁場會麵臨被捕撈殆儘。

十九世紀前,各國的捕魚方式是由較大的漁船運載數隻小漁船,到離岸較遠的海域卸下小船。

每隻小船上有兩到三名漁民。

他們分頭在附近撒網捕魚。

當小船滿載後便駛向大船,卸下艙中的收穫,然後再繼續撒網。

一隻小船每天往返兩三次。

晚飯後漁民們還要在大船上將當日捕到的鮮魚醃製起來儲存數日後大船滿載而歸。

而漁民每年都要定期休息,漁民休息的日子又正好趕上了魚類繁殖的季節。

這種傳統的捕魚方式雖然捕撈量較大,但因為避開了鱈魚群的產卵繁殖季節,從而保證了魚群數量能夠不斷地繁衍並保持了生態的平衡,與現代的休漁期起到相同作用。

但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成群結隊地駛入了紐芬蘭灣,使漁場遭遇滅頂之災。

拖網船龐大的捕魚網兜掠過海底,所到之處魚鱉蝦蟹都在劫難逃。

這一次,人們不需要把“戰果”運回到岸上處理,因為寬大的漁輪上配備了現代化的冷凍技術,一條龍式的作業方式能把捕撈上來的鮮魚速凍保鮮。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