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詩鑒賞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1章 杭州春望白居易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譯文杭州城外望海樓披著明麗的朝霞,走在護江堤上踏著鬆軟的白沙。

呼嘯的錢塘濤聲春夜傳入伍員廟,嬌嫩的綠柳春色包蘊在蘇小小家。

紅袖少女誇耀杭綾柿蒂織工好,青旗門前爭買美酒飲“梨花”。

是誰開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

長滿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綠色裙腰彎彎斜斜。

註釋1望海樓:作者原注雲:“城東樓名望海樓。”

2堤:即白沙堤。

3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

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殺害。

伍員逃到吳國,佐吳王闔廬打敗楚國,又佐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後因受讒毀,為夫差所殺。

民間傳說伍員死後封為濤神,錢塘江潮為其怨怒所興,因稱“子胥濤”。

曆代立祠紀念,叫伍公廟。

連立廟的胥山也稱為“伍公山”。

4蘇小:即蘇小小,為南朝錢塘名妓。

西湖冷橋畔舊有蘇小小墓。

5紅袖:指織綾女。

6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卷一八說:“杭土產綾曰柿蒂、狗腳,……皆花紋特起,色樣織造不一。”

7青旗:指酒鋪門前的酒旗。

沽酒:買酒。

8梨花:酒名。

作者原注雲:“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

案此二句寫杭州的風俗特產:誇耀杭州產土綾“柿蒂”花色好,市民趕在梨花開時飲梨花春酒。

《杭州春望》是由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此詩首聯倒插,本由江堤上城東高樓,卻由高樓臨眺起,反及江堤,起筆於夭矯中見靈動。

後三聯均為臨眺所見,而變化開合,於條理中見流蕩。

二聯自然景物,三聯風土人情。

其中三句雄,西句妍,五句麗,六句淡。

設色變化,繪形繪聲。

末聯仍從景上收,而目光己漸次由城東遠向西南。

平湖綠堤,宛若西子,美景在於可狀難狀間,故雖收而有遠意白話譯文望海樓沐浴著明麗的朝霞,晴日下護江堤閃爍著白沙。

海濤聲聲深夜傳入伍員廟,楊柳青青春意藏在蘇小家。

巧手織出柿蒂花紋的綾布,買來佳釀趁著早春的梨花。

誰築起西南通向湖寺的路,綠草一帶似美人裙腰橫斜。

創作背景這首詩為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或長慶西年(824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作,描繪了杭州的風景名勝名家點評元·方回《瀛奎律髓彙評》:馮班:春望結。

紀昀:“濤聲夜入”、“紅袖織綾”,雖俱是杭州事,然皆非春望之景,此亦口頌而不覺其非者。

六句自然,五句終是湊泊。

無名氏(甲):樂天詩自得春氣,然根源故不及柳州之深。

明·楊慎《升庵詩話》:“無端春色上蘇台,鬱鬱芊芊草不開。

無風自偃君知否?

西子裙裾拂過來。”

此初唐人詩也。

白樂天詩“草綠裙腰一道斜”,祖其意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韻度自非老嫗能省,世人莫浪雲“元輕白俗”。

清·黃叔燦《唐詩箋註》:濤聲夜入,何等悲壯!

柳色春藏,何等嫵媚!

有此嫵媚,不可無此悲壯;有此悲壯,不可無此嫵媚。

若一味悲壯,或一味嫵媚,吾不欲觀之矣。

清·屈複《唐詩成法》:八句皆寫春望,不用承接照應、一首排去,此一法也。

“夜”字不妥,易“曉”字方與首句相應(“濤聲夜入”句下)。

寫時間不浮,況又雅甚。

末亦常語,意成故事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